Translate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104-1世界史一討論課開場

   各位同學大家早,我是諸位這學期世界史一的助教,剛從母系台大歷史畢業,今年科法所(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一年級學生。過去我在台大歷史的主修大致可分四個領域,中西文明史古典中國史地現代中國及最近這半年才開始的普世宗教史。你們史學導論的陳慧宏老師是我大學部時的班導師,如果要講我壞話的人歡迎去找她抱怨,她會婉轉的勸誡我。

本學期討論課評分方式

   在詳述關於這堂課的內容之前,我必須先交代評分方式。首先是出席率的部分我很要求,這學期往後還會有八堂討論課,我的討論課點名時間是九點五分,遲到超過十分鐘我會當作你這堂課缺席。所以,假設你會遲到很久可以慢慢來,交通安全比較重要。我每次都會記錄出席情況,但是我學期末每人可以不計較其中任兩次缺席,也就是說我這堂討論課能決定的20分總成績,出席率是拿來倒扣的,缺席第三次你討論課總成績扣五分,第四次缺席討論課扣十分。但你只要缺席四次,代表你有半學期討論課沒來,屆時我會給你兩個選擇:停修或者我跟老師討論要不要把你當掉——當然楊老師人很慈善,不會直接把你當掉。此外,你如果要請假,也可以。我只容許額外請一次,而且是你在我點名前就寫信給我,我會截圖告訴你我系統所顯示的時間有無逾時。絕對不接受事後請假,因為我沒興趣知道理由是真為假否。我只希望你們如果真的有原因不能到場,能了解自己在做什麼,即使是翹課都確定是在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到這邊有沒有問題?

   接下來我這20分會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團體討論的成績,另一個是個人的成績。接下來這八週我跟另外兩位助教會討論每次必問哪些問題,我自己也會設計,讓大家討論並且報告討論結果。但是,我非常不喜歡討論課花太多時間給學生討論,理由是我自己坐在講台底下過,我知道有許多同學可能並沒有花許多時間看文本,這會使得討論窒礙難行。因此,我會事先寄信給各位助教群討論的問題,在課堂上也只會預留大約10分鐘給各位討論,所以時間不足的部分,建議你們私下抽時間討論。偷走你們討論時間的我會回應及補充你們的論點。當週有下課前報告的組別,好的論述我會給當週這個組別有出席的人1.7分,如果論點不夠具體且缺陷太多,則給予1分。剩下有花十分鐘討論卻沒要發表的組別則是給予0.3分。當然,如果那天缺席的人一分也拿不到。到這邊有沒有問題?而個人成績部分,我則是會每週在Ceiba討論板上開主題問問題,請同學踴躍發言,每個主題你的第一次發言請在兩百字以上,一個主題我只算一次發言。同學底下好的回覆個人成績能得到1.7分,瑕疵太多的回覆則是1分,沒有回覆沒有分。這兩部分成績並不是各10%,而是我有權限可以給你滿分20分,所以同學請清楚你自己的條件來決定自己該怎麼做。只要你耕耘,我願意給滿分。但是,缺席制度為倒扣制,即使你的分數其時已經破20有餘,我仍是會從20分計算往下扣除。到這邊有沒有問題?



課程上史學作業的書寫要求

   由於在座各位大多是本系大一新生,我必須告訴各位歷史系同學我們系上作業的回答方式──我們系上老師的共識是不限致學生的潛能,所以只要遵照基本學術格式,參考台大歷史學報或者任何學術期刊標準即可,很少有特別規定。[1]但是,非常不幸地,我是一個對作品會有期待跟要求很強烈的人,所以聽清楚我接下來希望你們在討論看版上「要怎麼」回答問題。

   我認為單就歷史學「寫作方法」可分為五種「自他觀點」來分析,分別是文義分析、體系分析、目的分析、比較分析與歷史分析本身。對於這門課我希望同學能掌握後面兩者,也就是比較分析和歷史分析兩者;我真正理由是想藉由「世界史一」著重於探究「文明史」跟「文明起源」的意義,學習「比較歷史」的觀點看世界。然而,什麼是「比較分析」,又什麼是「歷史分析」?

    所謂的「比較分析」,是將事物所擁有的不同屬性陳列出來後,將大多相對應的屬性做為前提,批判彼此事物間相同屬性下異同之處。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關於「西亞文明」跟「埃及文明」的比較,西亞文明比埃及文明早了「少說一千年」,兩者同樣擁有發展「高度農業技術」、「畜養動物技術」跟「冶金技術」,而且還有發展自己的宗教信仰與文字系統。上面這段論述當中,「少說一千年」、農業技術、畜養動物、冶金技術、宗教信仰與文字系統,的確分別是不同屬性。可是,這種屬性只有提到「屬性」是什麼,沒有提到「內容」。正如只有骨頭卻沒有肉,所以我深信第一個例子當中的論述,你我雖然很清楚明瞭說這句話的人,他在「比較分析」上切割出想討論的「屬性」,但我們更期待他分別能在「西亞文明」和「埃及文明」底下,厚實屬性下的內容,告訴我們一個用楔形文字系統,另一個象形文字但象形文字的發展不容易,因此全球只剩中國成功把象形文字便成表意文字繼續發展。[2]第二個例子,我想要舉的是現代史當中出現國別史的論述。許多重要經濟學家會把英國或者美國的經濟發展經驗,用來分析中國或者台灣的工業發展,但試問今天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你們在心中想想這些國家或者地方的經濟規模,真的能齊平而論嗎?因此,我在這邊談比較分析,是希望讓大家思考怎麼剪裁你要討論的主體與客體間,他們背後擁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屬性,你們要說服大家你這樣的比較是有具體的前提跟屬性,才能看見比較的依據。

   歷史分析,或者我們就說幾乎等同於「歷史解釋」本身的批判,但為了與我們歷史學習以為常的那種「歷史解釋」做區隔,還是用「歷史分析」作為我下述觀點的代稱。許多我的同學在畢業以前都表示,他們學了四年歷史仍不曉得歷史學在做什麼,如今我站在講台上必須嘗試講出我的答案。我認為歷史學的意義,是假設我們所探討的客體「是一群沒有歷史的人」或者「沒有歷史的時代」,那我們歷史學家要怎麼為這些人重新建構歷史的圖像呢?這樣的一個問題意識,如果不是聰明絕頂的人是很難理解的。你能試著假設「美國人」是一群沒有歷史的人嗎?假設他們從來沒有歷史學家整理歷史,也沒有神話般傳承的口述歷史而只剩下街談巷議不能久存的老王八卦,你要怎麼從當地的文獻或者當地人的生活方式,進而替這些「美國人」傳寫歷史呢?王世宗老師在上課時提過一句非常中懇的見解:「所有的群體都擁有著過去,但不是所有的群體都有發展文明。」這句話與許多西方歷史學家,認為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發展「歷史」類似。歷史跟文明兩個詞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知道在座的許多人類學系的同學會對這幾句話感到厭煩跟不認同,但我並不打算在現在利用時間去仔細琢磨這個矛盾──因為我的討論課也將會用不少人類學的知名著作給各為補充,有機會再分想我所知道的東西。回到我所謂的「歷史分析」,我必須告訴各位,在19世紀晚期前人類學還沒發展到一定格局以前,我們世界史一所看到的西亞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甚至是地中海文明本身,雖是「西方文明」的雛形,但是歷代外來者對於這些文明的歷史往往並不感興趣。四大古文明之中,只有中國就算歷經19世紀新帝國主義的迫害,都還是擁有悠久而不斷的歷史,而且這部歷史還是古今中外的人會持續注意的歷史。但是,西亞、埃及、印度以及地中海文明,往往在戰爭之中就滅失先前許多的歷史痕跡。許多征伐埃及或者西亞的掠奪者更是把戰爭後的焦點放在戰利品跟經濟利益上來看,並沒有每個民族都對於保存歷史或者研究對方的社會是有興趣的。尼尼維圖書館、大英博物館就是你們高中歷史課本上鐵錚錚的血證。所以,我要談的「歷史分析」意在探究人的生活經驗跟意圖為核心,並去思考如果這段歷史論述背後的材料過少──如果我們認定一個民族有歷史,那到底要具備哪些條件才算是擁有歷史,到底能不能接受這個論述的「真實性」,這便是探討真偽虛實的歷史分析。通常這樣的思辨需要經驗累積才可清楚所論議題。

    儘管我們現在手邊的這本世界史課本你現在雖然可以到處看得到,但你們知道嗎?下堂課楊老師可能會跟你們提歷史學如何與考古學邂逅。我看到的批判如下:如果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我們歷史學家並沒有逐步向博物館學家們妥協,針對出土的歷史文物感到重視,並且研究過去社會的話,我們不會知道有希臘文明跟西亞文明,我們看得到金字塔,但是不會知道古王國。我們會知道有個女人叫做克麗奧佩脫拉七世,也知道她是埃及豔后,而且先後勾引凱薩、安東尼等人最後自殺,但對於埃及跟其更早的社會發展不會有多大興趣。另方面你們所知道的「帝國主義」的歷史已經告訴你們:當他們列強進入美洲的時候最在乎的是掠奪黃金還有該怎麼交配。對於非洲大陸的內陸,則是在19世紀召開歐洲各國的瓜分會議,你才看見俾斯麥在鐵血政策外的另一套外交手段。但是,原來美洲人的歷史呢?非洲人的歷史呢?對於這些沒有文字記載的民族來說,至今有許多的歷史是外來者替他們研究跟寫作。這中間有好處也有壞處,你們可以花時間思考。這邊我提到的歷史分析雖然複雜,可是你們只需要拆成出土文物跟文獻和歷史解釋上的加工具有二維上的差異,你要同我前面所說的那個問題意識同樣假設「這些羅馬人根本沒有歷史」而且「或許他們自稱的光榮歷史是剽竊前面幾個文明發展程度的結果」,那麼「你會怎樣替這些羅馬人寫歷史」呢?這樣思考歷史學你才會發現為什麼我喜歡研究歷史而且是現代史。因為現代史如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每個國家都很荒謬,今天我不願意談太多。


論「她者」的歷史

   順帶一提,你們可能有印象1960年代以後提倡的新歷史主義或者多元價值的史觀之類……我確實沒有搞得十分清楚,但是我確定1960年代的歷史學界開始重是研究「他者」的歷史。所謂的「他者」往往不是指涉「外來者」反而是被殖民者、被剝削者、被性別歧視者……他們不一定都是弱者,可是他們往往是地理上原來最主要的居民、生產鏈中付出最多勞力的人,以及站在父權體制中順應過不合理條件仍是無法獲得平等待遇的性別,如果我沒有搞錯──請記住這個詞「她者」的歷史。用哪個「他」作字都無所謂,我不走這方面的研究。我目標是有朝一日要重新開創一門學派,研究人類歷史上各種「身分」的存有與虛無,身分的認定自某些強盛文明有「法」後則出現「體制」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希望你們多用不同史料、不同研究論文,先內部具體比較不同材料的差別,再來針對討論的客體做比較歷史的綜合論述。身為一個自命非常右派的史學家,我奉勸各位一定要身懷著悲憫且溫柔的同理心感受世界,而且千萬不要在未來這幾年中學到許多社會科學的理論後,刻意把自己所處的立場抹滅掉只為了達到純粹理性的境界──那或許科學了些卻不是一個有意背負責任的心態。一旦你有想要保護的人事物,你便有了身分,你具備身分就有立場。讓你痛苦的的確是許多矛盾的價值觀,但你不該悲觀而是正視它。文學家阿道斯‧赫胥黎的著作《美麗新世界》(1932):「我們的文明選擇了機器、醫藥和快樂。」在他書中的推測,人類的文明走到最高的時候,沒有宗教、沒有親情、沒有藝術、沒有自我知覺也沒有強烈情緒。人們不否定神的存在只是神的形象沒人有興趣,人類用實驗室孕育出嬰兒所以沒有夫妻跟家庭,人類只有空洞的感官也不願花心思研究藝術,人與人之間缺乏強調個人的主體性認為每個人都該遵循一些簡單的道理開始對正義的評價有選擇性的評斷,最後則是情緒部分當遇到困頓無奈甚至是難過時會吞食披索──小說中一種吃下去就能忘掉一切煩惱並且不會真的藥物成癮的合法毒品。試問各位,剛剛所提的幾種人文,宗教、親情、藝術、自知與情緒部分有哪個是不提到人的身分跟立場的?宗教引領你思索,親情牽絆你安全,藝術衝擊你理性,自知拘束你行為,情緒讓你明白社會與他人的處境,最後這些思維凝聚成你的感性。你若能聽得懂我說的這一段,代表你已經意識到歷史學的核心就是人文學,所以先有認識自己的身分,再來認識自己的立場,最後做出屬於你自己的選擇,我說「這就是獨立思考」,你不必害怕自己無法像集體的他人永保理性。

世界史一學習的參考閱讀

  台灣的歷史教育資源在中學教育非常不對等,儘管在座的各位是歷史系、人類系,但我深信許多人對於世界上不同文明的認識也相當貧乏。因此,我在這邊提供各位幾樣課本之外的輔助工具。第一樣跟影視史學的呈現有關,總圖多媒體服務中心可以在館內看一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所拍攝的影集來看。中文的影片,可以不用擔心,而且楊老師有參與羅馬共和那一集的演出。我大一時就是看這一套影集,而你們也可以選擇看其他影集。總之,我希望你們認識到上古史跟世界史的理解,必須要先認識到我們現代有挖到哪些重要的出土文物,你才能理解現在手邊課本到底在談哪些重要材料。第二樣請看我手邊這本『Human Web』,中文版叫做『文明之網』,我已經掃描放上ceiba。這一本書我有推薦給陳老師,也許她有介紹給你們。我認為任何人如果只要讀一本書就懂外國人所看知道的世界史,請看文明之網這本。這本書清楚明瞭,而且主軸放在戰爭跟貿易上了解世界史,另方面這本書不同於絕大多數的世界史,有將人類歷史真正幕後功臣的遊牧民族最大貢獻寫進來,正是我前面講的關於戰爭跟貿易的方式。否則,大家一提到遊牧民族,就是一群幾乎沒有文字記載,在歐洲被當作黃禍或者蠻族,尤其是讓人聞風喪膽的匈奴王阿提拉或者後來成吉思汗,在中國你則是可以看見自秦漢到元明清,存在中國內地十八省西側的草原民族,但是中國歷史習慣記載自己發展文明比他更高的那面,進而忽略文明是全球人類共有資產的這件事情。

   第三樣則是要推系上王世宗老師所寫的書籍,這本『古代文明的開展』是我私心推薦的必讀閱讀。如果你要只讀一本歷史書就能懂『文明史』該怎麼理解,我認為就這一本。我現在傳閱下去,如果沒有爭議,有時候你們寫信問我,礙於我研究所20 學分不一定有時間仔細回,可能會藉著這本書的內容為藍圖,直接列頁碼簡單提出我的觀點。而如果你要延伸閱讀,就是王世宗老師的另一本著作『歷史與圖像』,那一本還可以介紹不少有藝術史跟宗教史底下有趣且重要的人文學精神。我推王世宗老師的書,不僅是因為他寫得好,另方面你們現在市面上可以看到的歷史書籍,大多都改用左派思想、新左派思想或者唯物史觀來寫。我不知道在場各位知不知道法國年鑑學派?今年陳老師在史學導論會提到英國、法國等國家獨特有的歷史學派不同處。我在這邊想要介紹的是費爾南布勞岱爾,他是年鑑學派第二代的大家。年鑑學派是以地理學與經濟學研究為前提的學派,雖然至今已到第五代掌門有許多改變,但年鑑學派最核心的影響力我認為仍是第二代。布勞岱爾的博士論文的初稿是在德國戰俘營裡的那五年醞釀,寫出後來的『地中海史』,值得各位寒假一讀。但是,布勞岱爾人生最巔峰的著作,是『15-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這本著作是唯物史觀為核心的作品,探究資本主義是怎麼在歐洲成形的過程,具有重大影響力。可是,這部作品原本該是合寫著作,路西恩費夫爾是同名作品的另一作者,但是費夫爾負責的是精神文明部分探討宗教信仰、其餘意識型態甚至是文化變遷。可惜,費希爾作品未完成讓布勞岱爾的作品失去另一個平衡,所幸費夫爾的作品還算不少可循。我借用這一部份已簡略說明字卡爾馬克思寫完資本論與共產宣言,確定社會科學做歷史的時代已成為西方史學界的主流。儘管傳統史學繼承斯賓諾莎、黑格爾、康德這類強調歷史哲學的史學仍是有不少人做,但是你要讀到當代最好的作品,我恐怕仍是私心推王老師的作品。

歷史學的出發點如果學的是怎麼文明

   如果我這學期是接史學導論助教,我一定會嘗試帶各位讀伊曼紐康德幾篇史學方面重要文章`自我反省所學,並且比較英、德兩邊許多歷史學家及法學家對於國史的建構想法,但這門課是世界史一,我不可無限越界。 所以,我必須把問題意識的領域重新調整,把焦點放回人類大歷史的角度,將許多重要人類學也同樣有興趣的問題,帶回史學裡面找尋文物上的田野。

  我想問在座的各位,你認為英文的Civilization是不是可數名詞?Culture又是不是可數名詞?為何『文明』好像不可數而『文化』可數呢?我今天討論區主題就開這個討論串,屆時我可能會挑一篇文章關於德國宮廷的爭論牽扯到文明跟文化之別。文明,單就這個詞是中文,但什麼是「文明」?唐代經學家孔穎達著疏說得最好:「經天緯地曰文,照鑒四方曰明。」文這個字本來就是指紋路,而「經天緯地」代表著這世界所表現的格局,「照鑒四方」必然意味著具有能以自身的光亮引領四周的意思。我自己認為如果真的去比較用詞,中文賦予「文明」的意義因為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子孫孔穎達的解釋,而卓越於世界,那麼你們的看法呢?期待你們在討論板上想出更好的解釋。

   如果我們要來了解「文化」這個詞的意思,我建議先了解當代不同學術圈怎麼看待這個詞。考古學與我們這堂課的關聯性不低,文化往往會將史前文明或上古時期的某些文明,將遺物、遺跡以及同樣工藝水準的器具集結在一起,命名為某個文化或者文明,例如說龍山文化、十三行文化等等。我們並不意外在考古學來看文明跟文化的確常常混著使用。社會學則是習慣將近似的語言、價值、符碼、年齡層等抽象的概念分門別類,用不同的系統與視角分層命為文化,你聽得到所謂的次文化、青少年文化或者什麼什麼文化,多是社會學家起頭先使用。至於與歷史學家思考比較近似卻常常有格格不入處的文化人類學家,則是認為「文化」是靠著後天學習的經驗,也就是說特定的親緣、種族、階級、宗教、語言都未必能將個體身邊的其他個體給同化,因為學習的過程是具有選擇性的。如果要從生物科學的角度解釋人類學家的說法,那就是生物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累積起跟自身相關的知識或者經驗,使其理所當然適應周遭環境,營造出一個群體來謀生。因此,我們看過這些不同領域來重新了解文化一詞的意義,是否更清楚世界史一想要探究的主體到底是什麼呢?

   文明或者文化的起源,就在我們這門課中,所有為追尋生命意義而受苦的荒魂都是在探究人文學的意義。人文學看似很抽象,但是各位看過『史記』可能就一定記得司馬遷說過那十五個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若說在座不少人類學的同學很熟悉人類學的目的是在探究人類與環境交互作用的複雜性,歷史學的重要性也離不開此,只是說「歷史學」背後更該去批判與探究這樣的交互關係是否「正確」。「歷史」以History這個詞在希臘文並不是過去,而是「研究」的意思。希羅多德的著作以「歷史」之名,最終也是在探究為何會發生他經歷過的那場戰爭。而歷史這個詞在中國,未來有修過中國史學史的人,會知道這詞本來就跟政治來往的紀錄有關,所以中國這四千多年只要提到歷史,士大夫階層或知識份子階層就不太容易脫離政治。我便講到這邊不贅述。

與人類學高度重疊的上古研究

   剩下的時間,我就針對現在我對這學期課程裡面上課不太會直接提點的內容做一些點綴。首先,法國有個非常有名的人類學家叫做李維史陀,最近聯經出版社重新出版他最有名的著作『憂鬱的熱帶』,其實……如果看原文的書名似乎該翻成『熱帶的憂鬱』比較與內容貼切,但我不是譯者沒有決定的權限。李維史陀最著影響力的作品是『神話學』四冊。老實說我真的還沒開始看李維史陀最重要的這些著作,但我想用「神話學Mythology」這個詞開啟我想講的內容。觀諸於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神話」。在座的你們正處人生正啟蒙的時代,恐怕也正處於不願意相信童話跟神話兩種故事的真實性。的確,不論從科學的角度,還是人文學科上的批判,神話想要說服人的內容本身是幾乎不可信的,但是神話背後的諸多屬性及其作為材料的分析是精準的。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相信各位認識的,就是寫夢的解析那位仁兄。佛洛伊德的文章《梅杜莎之首》(1922),把杜美沙視為對男孩進行閹割懲罰的女性。杜美沙源自於希臘神話中,因得罪雅典娜而成為蛇髮銅爪的妖魔,能將所見的人物石化,後來雅典娜贈給伯爾修斯一個鏡面盾牌,才將杜美沙人頭斬下。然而,我沒記錯的話,佛洛伊德對於他自己前述的論點主要依據是杜美沙的頭嘴象徵著女性的陰道,而他對於牙齒的意象對於人類學者來說應驗許多高地民族厭女情結中,將女人的陰道假想成是有帶刺的。如對厭女情結有興趣,請參考人類學家David D Glimore的作品《厭女現象》。

    此外,我不知道大家還是否記得前陣子有部電影叫作《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這部電影不少影評是說,象徵著女性主義者有意將所有人帶逃離父權社會與資本主義的控制。像是這樣的論述,許多在場的你們可能會覺得突兀,但今天我必須說像是這樣的反面神話般存在的寓言故事,也出現在中國商周之際,疑似讓父權社會能從母系社會擺脫之中許多重大變革有關。由於我今天帶的不是中國史,我只提供一本閱讀給各位,那就是翦伯贊所寫的《先秦史》,這本先秦史不同於其他家作品,對於中國神話跟姓氏的士族社會有新奇的批判跟研究。性別之間的權力曾出現翻轉之虞,或許對很多人來說是有趣的問題。可是我個人不帶感興趣。此外,我現在教的是世界史,因此我在這邊要補充的閱讀是19世紀北歐瑞典學者Johann. Jakob Bachofen所寫的《神話、宗教與母權》(Myth, religion and the motheright),這本書是從來沒有中譯本,但台大圖書館有存三本英文的。歡迎各位去把這本書拿出來看,因為一方面它研究的是北歐神話──北歐的古代史很少在美國及亞洲的世界史課本裡面專心研究,而且這本書所處的時代後面有一些至今影響非常大的作品。其中包含19世紀美國學者Lewis Henry Morgan所寫的古代社會,我深信在場一定有人知道摩根的影響力有多大。摩根很重要的貢獻是在探究古希臘社會的氏族社會如何。其中,從母系到父系社會,再從父系社會走到氏系社會也是這本古代社會重要的推論。摩根之外,還有一位重要的英國學者叫作亨利梅因,他寫了一本研究古代法律的著作就叫作Ancient Law。中國上個世紀社會科學研究中,吳文藻吳門四犬底下的瞿同祖,受到上述古代社會跟古代法律的著作影響,用其格局方式寫成他那本《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也奠定中國研究傳統法律重要的基石。這一段下來我補充的非常多也非常龐雜,是希望告訴大家每個你現在所學的知識,都可能在你未來的其他領域不期而遇。歷史學既然為一門基礎學科,就千萬別因為他探討的是古代就意興闌珊。我額外補充一本重要著作,Martin Bernal的《黑色雅典娜》是一本靠現有的重多考古材料推論地中海當年的希臘人最主要的人種應該是黑人而不是白人,相信這個具有高度爭議的學術作品,應該衝擊到許多喜歡看好萊塢電影的各位吧!


嘗試用世界史角度去脈絡化民族史觀

   四月份我確定正取研究所後,我班導師徵詢過我:「認為歷史學的初學,什麼樣的訓練是最重要的?」我回答她:「用獨立的世界史眼光看不同格局的歷史,對初學者來說是最重要的。」獨立思考我已經在前面說明,要答到能獨立思考,必須不斷透過閱讀文物跟接觸社會並行才可能逐步達成。我一再也被羅士傑老師念說該每天花兩小時在研究時事,我今天也一樣要跟各位強調──即使你念的是過去很久以前的歷史,你挑食不接觸時事一樣什麼事也不能做得很透徹,因為這說明你這人關心身邊所發生的事物那份心不夠強烈。現在你也許對台灣史有興趣,對中國史有興趣,就開始中文的一本書一本書開始讀。可是,如果是三、四十年的今天,你能想像在台灣講台語或者座台灣史的下場嗎?蒙元、滿清是漢人眼中的外族,但你們當中有人敢去對岸的路上說:「元朝跟清朝不算是中國!」就算現在不少人也漸漸能意識到滿清統治者女真人「真的」不是中國人,而且孫中山還沒到袁世凱1911年成功逼退溥儀,還是領著革命黨說「驅逐達盧,回復中華」,是後來發現可能政治上會出現很嚴重的分裂才宗康、梁「五族共和」之說──重點就在這,我雖然是主張兩岸統派,可我壓根想不透真正有設巡檢司的是元代,真正有併吞併設立完整官僚的是滿清,把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是滿清,建設台灣的是日本,讓台灣能獨立的是舊金山和約……那請問「中華民國」今天據有台灣如果不是軍事武裝移民,請問還有哪個原因屬於「新中國」或「中華民國」呢?對不起,我真心無法接受民族史觀的說服方式,因為它說服人的方式很漂亮、很慷慨激昂,但建立在不斷貶損前朝、醜化遺民卻又選擇性的否認「馬關條約」具有正當性讓給日本人,那為何不去跟俄羅斯主張璦琿條約、天津條約拿走滿清更大一片土地,而且上面現在還有或許不少經濟利益價值呢?如果你要從世界史角度這件事情,就不可只看開羅宣言,還要看雅爾達密約等條約中非戰敗國對中國的欺負,建議大家去看Rana Mitter所寫的《被遺忘的盟友》並思考為何這本書被寫出來,正如我現在跟你說我是統派但我真的不是靠歷史革命情感主張這件事情。

結語

   講這些事情真的越講越生氣,但希望大家能慢慢了解我怎麼談世界史角度看一段歷史。談到這邊,我固然還有許多知識上面覺得可能有趣的話題想跟大家分享。但是,我也發現上述講的東西實在是太多。於是,開始對這堂客運作方式作個總結與收尾。我在這邊留下我的聯絡方式。基本上你如果問我的問題是跟世界史一有關,我會抽時間查資料並思考後回答。而如果你問我的是其他歷史學相關的問題,我也會在時間容許下回應你。今天你們大多數的人是一年級,或者是想聽聽看歷史學在做什麼的外系生,我希望能讓諸位能從習慣寫歷史、思考歷史之後再來學習批判歷史。我們中文的「批判」這個詞是很好的詞,普羅大眾卻往往把這詞當做「譴責」的意思來使用。其實,外文中的「批判性思考」叫做「Critical thinking」,這個Critical不僅是批判的意思,也是指涉重要的、核心的意思。也就是說,要做批判性思考前必須要建立出一個「問題意識」,沒有問題則這樣的思考就沒有解決的標準,沒有打算建立起解決方式的思考,還能叫做「批判性思考」嗎?批判性思考的背後不僅需要靠的是思索可辯性問題,還要有想要有打算做起建設性言論的精神在其中,否則只有懷疑跟提問,是無法讓人看到真正具體的作為跟思考輪廓。

      我今天該講的東西就談到這邊,請問各位有什麼問題想問?而我上述的許多東西你可以抄下來去問其他學長姐甚至老師,讓他們砲轟我講得不正確,而你們也在聆聽過後也用自己的方式發洩一遍,「歷史學」的學習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多開口說才能摸索。看得見我的錯誤,那至少你試著證明過我的存在,那麼我堅持我所做的痕跡,也將被驗證它的價值。今天就這樣,下課吧。


2015.9.22中崙 凌晨12點草
2015.9.24中崙 凌晨3點修

cf. 文化滯差(Culture Lag,又做文化滯後): cultural lag refers to the notion that culture takes time to catch up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that social problems and conflicts are caused by this lag. 文化滯後又可叫文化墮距,由美國社會學家W.F.奧格本(W.F. Ogburn)首先提出。理論指一般而言,物質文化變遷的速度快於非物質文化,兩者不同步便產生差距,結果產生種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就非物質文化的變遷而言,首先改變的是制度,其次是風俗、民德,最後是價值觀念。提出這個詞,主要是因為在現代社會的研究中很常出現這個詞,並且追溯到文化的中古、近古為主,然而真正要追蹤脈絡的話,我認為可以甚至追溯到上古。邢義田老師先前上課談漢簡時候,就是舉書法的例子談文化滯差。




[1] 請上網時輸入關鍵字「台大歷史學報格式」即可。
[2] 中國文字發展到漢代已經認識到六書的做法,其中形聲跟會意兩者讓中國的表意色彩更加活化的存在,而轉注、假借則又是另外獨特的文字產生方式,是故奠定其後至今中國文字能不斷有革新用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