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4日,現代中國。
.
五四運動,籠統而論,北京學生舉行的遊行示威,針對當時中國政府屈日政策抗議之社會運動。此社會運動影響鉅甚,引起罷課罷工,路過曹汝霖家旁燒燬,北大校長蔡元培辭職,發生接連事件後,帶來社會一場反傳統的騷動和思想革命。因此,五四運動內化成那世代的新知識青年與少年特有的代名詞──「五四精神」,傅斯年校長與胡適等人於二次大戰後,亦有意將此精神帶來台灣。
.
五四運動,籠統而論,北京學生舉行的遊行示威,針對當時中國政府屈日政策抗議之社會運動。此社會運動影響鉅甚,引起罷課罷工,路過曹汝霖家旁燒燬,北大校長蔡元培辭職,發生接連事件後,帶來社會一場反傳統的騷動和思想革命。因此,五四運動內化成那世代的新知識青年與少年特有的代名詞──「五四精神」,傅斯年校長與胡適等人於二次大戰後,亦有意將此精神帶來台灣。
.
五四運動毫無疑問與當時社會的「新文化運動」發展時期相互重疊,難以嚴格區分兩者實際的不同。新文化運動原新知識份子有意推展的想法,因為山東主權問題,乘五四運動而順利發展,此因果確信在所不論。若要具體將廣義「五四運動」框定出具體的時期,筆者肯定何干之(原名谭毓均,1906-1969)說法,是1915年到自陳獨秀創刊《新青年》起算至1923年玄學與科學論戰。不過,筆者亦認同五四時期所涵蓋的期間值得討論,眾說紛紜非一壞事。至於五四運動所造成的影響,不外乎是引入社會主義思想,因杜威、羅素等哲學家介紹政治哲學,並且將科學主義與民主主義視為「全盤西化」的圭臬。然而,我們並不能忽略的是五四運動可見的是當時新知識份子的愛國狂熱,這份狂熱所塑造的民族主義內涵,筆者認為因能與當時保守派過去忠君愛國和五族共和的想法能共頻對話。五四運動最大的意義,莫過於在面對外來新帝國主義侵奪主權時,認真面對「救亡圖存」避免「亡國滅種」的想像,檢討舊制度與舊價值觀是否該革新?抑或新舊思想究竟是能共存還是只能互相取代?五四運動及其後帶給中國的是一次又一次有趣的大論戰。
.
我們要用什麼眼光來看五四運動的歷史定位呢?當今歷史學泰斗余英時寫《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由書名就能猜到無論從世界的眼光還是華人的眼光,向來有人想把五四運動類比於文藝復興或者啟蒙運動,也有不少人認為兩者的意義不同。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榮休教授周策縱(1916-2007),一生鑽研這段歷史並寫出毛蔣都列為禁書的《五四運動史》則是用意識形態區分不同管點的歷史定位,認為自由主義觀點下是一場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或啟蒙運動,保守主義者認為是一種災難浩劫,共產黨人則認為這段歷史是反封建運動,但周氏認為到底是誰領導了五四運動,其實才是最有爭議的部份。思想家中研院院士林毓生(1934-)先生曾為殷海光、海耶克等人學生,也針對五四運動作過不少整理,收錄在《歷史與人物》、《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機列的反傳統主義》等書,其中〈五四式反傳統思想與中國意識的危機──兼論五四精神、五四目標、與五四思想〉一文中,重申認為五四運動最關鍵的是打破傳統一元論的思想,破除過去形式主義式的思想,進行多元的、分析的、根據具體事實的思維。
.
最後,筆者於本短文分享一段有趣的逸聞。民初新文化運動時期,保守派有兩位大翻譯家反而堅持抵制白話文運動的推展。一位是嚴復,另一位是林紓。林紓寫信給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揶揄白話文寫作是「引車賣漿者流」的工作。嚴復,翻譯赫胥黎作品為《天演論》、亞當斯密作品為《原富》,則嚴厲地說白話文替代優雅文言文是粗俗的、倒退的,沒有辦法在進化的法則生存。蔡元培則是淡定簡練回覆說:「白話文與文言文不同只在形式方面,而非內容方面。赫胥黎、孟德斯鳩和亞當斯密著作,以及嚴復和林紓翻譯的狄更斯、大小仲馬和哈代的小說,都是以平易的語言寫就的。」相信讀者們必認為「公平而論」嚴復、林紓很難說自己文言的翻譯就意義超越原文的定位,但筆者認為蔡元培回覆的自然是妙,卻意不在諷刺這兩位大家。畢竟在中文的文言文相對白話文來說本就是比較難以操作並理解的語言,西方這些名家寫著作是希望寫這些作品是「大家」都能看懂得,而文言文作品則恐怕翻的再好甚至可能比作者用詞更美,卻不能讓大眾都能明白則失去實質內容的意義。
.
我想,借用上面故事便能讓讀者們了解到五四運動下人物們爭論時的情境。那是個新舊變局雜亂的時代,無論是保守舊知識份子還是新知識份子其實各有不錯道理,但無疑地,這是個思想解放並奔放的年代,是個凝聚國族意識對政治社會經營最狂熱的時代。五四運動值得被記憶,因為它永遠屬於民主,它是屬於那世代人最真實的歷史。 2016/4/30完稿
參照書目
VeraSchwarcz. (1990). 中國啟蒙運動:知識份子語五四遺產. 新星出版社.
李澤厚. (1990).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台北: 風雲時代出版.
李澤厚、林毓生. (1989). 五四:多元的反思. 台北市: 風雲時代出版.
周策縱(ChowTse-tsung). (1960). 五四運動:現代中國地思想革命. 哈佛出版社.
林毓生. (1983). 思想與人物. 聯經出版社.
林毓生. (1988). 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 貴州人民出版社.
徐中約. (2002). 中國近代史. 香港中文大學.
郭廷以. (1994). 近代中國史綱. 台北: 曉園出版社.
陳端志. (1973). 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史的評價. 香港中文大學.
李澤厚. (1990).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台北: 風雲時代出版.
李澤厚、林毓生. (1989). 五四:多元的反思. 台北市: 風雲時代出版.
周策縱(ChowTse-tsung). (1960). 五四運動:現代中國地思想革命. 哈佛出版社.
林毓生. (1983). 思想與人物. 聯經出版社.
林毓生. (1988). 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 貴州人民出版社.
徐中約. (2002). 中國近代史. 香港中文大學.
郭廷以. (1994). 近代中國史綱. 台北: 曉園出版社.
陳端志. (1973). 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史的評價. 香港中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