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年風沙猶似枝頭吹雪櫻,觀賞大學時代我們哭著、吵著、鬧著、笑著,最後捨不得相忘江湖林野中。今天我將無聲高言,過去種種,雖有遺憾但無後悔。感謝沒有真正恨過,而你們使我成為更好的人。百年以後縱使神形具如谷底荒魂,青春歲月那些愛卻始終年輕。.《畢業致詞》2015.5.13
正文
師長、各位同學與現場參予的家長和前輩、晚輩大家午安。今天是值得紀念的日子,是我們畢業生學竟功成後即將離開大學生活的日子。長篇論述之前,我同在座的各位,最先感謝我的父母及祖父母,儘管他們並不支持我念文學院並且擔心我的未來,卻仍是在我成年的這段時間在經濟上及看照上給予我許多幫助,使我有辦法完成現階段學業,並且在此準備往下個旅途邁進。
.
四年風沙就這樣吹拂而過,親愛的同學們,還記得學長姐辦個我們宿營最後寫的龜背嗎?還記得山茶初開的季節那些歲末聯歡嗎?一年級時候的我們初識,對這花花綠綠、變化莫千的大學生活充滿好奇、憧憬跟喜悅。微笑之後轉身,現在我們已一襲長袍坐在禮堂等待收成。想起維紅老師上史學導論的時候,同學們邊抓著電腦複習電子資料庫跟摘要,邊對老師的提問在網路、在現實中交叉問答。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享受這樣的知識交流方式,卻是我們對以同學的身分用同個領域認識彼此。我不否認在課堂上聆聽你們對於自己的見解,是我最喜歡你們的時候,縱或今天以前我不曾表白過。
.
我站在這裡不是要翻舊帳的。可是,走到這一刻我無法對於往事繼續逃避。人與人之間有摩擦跟不能諒解是必然的。寫著這份致詞稿時不斷回想起過去,過去那些因為我個人行為、個性跟有時缺乏同理心而失去的某些真情,我不禁潸然淚下。「道不同,不相為謀。」儘管許多事情讓我能回到過去,我仍不會為我做的事情有任何改變;然而,我也許會選擇較為圓融的方式跟你們溝通。對不起,謝謝。謝謝你們之中,仍是有人願意私下跟我討論我的缺點,並且常是包容我、接納我。我明白,同學之間是不會有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也不希望把過往的抱怨帶到以後。今天讓我們不記仇怨,祝福彼此鴻達。感謝我們沒有彼此真正恨過,而你們使我成為更好的人。我將引頸企盼你們的發展,在日後的某一天再次相見歡。
.
.
四年風沙就這樣吹拂而過,親愛的同學們,還記得學長姐辦個我們宿營最後寫的龜背嗎?還記得山茶初開的季節那些歲末聯歡嗎?一年級時候的我們初識,對這花花綠綠、變化莫千的大學生活充滿好奇、憧憬跟喜悅。微笑之後轉身,現在我們已一襲長袍坐在禮堂等待收成。想起維紅老師上史學導論的時候,同學們邊抓著電腦複習電子資料庫跟摘要,邊對老師的提問在網路、在現實中交叉問答。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享受這樣的知識交流方式,卻是我們對以同學的身分用同個領域認識彼此。我不否認在課堂上聆聽你們對於自己的見解,是我最喜歡你們的時候,縱或今天以前我不曾表白過。
.
我站在這裡不是要翻舊帳的。可是,走到這一刻我無法對於往事繼續逃避。人與人之間有摩擦跟不能諒解是必然的。寫著這份致詞稿時不斷回想起過去,過去那些因為我個人行為、個性跟有時缺乏同理心而失去的某些真情,我不禁潸然淚下。「道不同,不相為謀。」儘管許多事情讓我能回到過去,我仍不會為我做的事情有任何改變;然而,我也許會選擇較為圓融的方式跟你們溝通。對不起,謝謝。謝謝你們之中,仍是有人願意私下跟我討論我的缺點,並且常是包容我、接納我。我明白,同學之間是不會有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也不希望把過往的抱怨帶到以後。今天讓我們不記仇怨,祝福彼此鴻達。感謝我們沒有彼此真正恨過,而你們使我成為更好的人。我將引頸企盼你們的發展,在日後的某一天再次相見歡。
.
「台大歷史」對我來說是值得留戀的「我們」,我的學藝不精處歸咎於我自己,最漂亮的成就則要歸功於在場老師們的諄諄教誨。礙於篇幅我不便在台上一一致謝。但是,許多的你們讓我有幸在大學畢業以前窺見歷史學的重要性跟一些對社會重要的功用。恕我在此只能回饋師長們一點我覺得歷史學最重要的地方。
.
我認為歷史學四年的收穫,不是知識上的充實,也不是道德上的批判,而是意識到人類文明的追求,是要追求「世界和平」。大學的四年時光,對我們來說是愉快地晃眼而過,但跨度相當於西元1914年到1918年一次大戰最紛亂時代的漫長。一百年前的今天,歐洲正在發生慘烈戰爭。每當王世宗老師提到一次大戰,都希望我們嚴肅的仔細品嘗舊教材引用的一句史料:「一戰爆發時,歐洲各國街巷充滿著歡呼的群眾迎接開戰。」其實就人文的神學角度來看,人類是不應該傾向於好戰、嗜血的那一面,會使得人們喜悅於開戰,必然有其恐怖的原因在其中。無論如何,開戰之後的每天對於戰爭中的人都在懺悔著戰爭的開始,並且企盼著和平的那天來臨。這樣的轉變,對於歷史人來說是必須去思考原由的。
.
一般來說,除卻靠災難財才能生活的人,普世人們是不會希望會有戰爭。可是,19世紀末的氛圍讓當時的記者感慨:「如今歐洲戰雲密布,能阻止歐洲避免戰爭的只有上帝。」我們至今仍無法找到真正合理的解釋,解釋當時大街小巷的人民為何渴望戰爭。只能從這兩年翻譯大量國外戰爭中的人民留下的回憶錄再次感受那四年當中,每天都有6000人因為戰爭死去的慘痛氛圍--相較於一百年前的今天,我們有幸安然度過相對和平的四年思索自己與社會的生命意義,多作四年的精神貴族。相對於那些跟我們現在同年紀的青年,卻因為不明白當時的歷史原因被送上戰場的年輕人,我們更該在這個世代珍惜生命,更該去思索和平時代該走的路,讓它不至於朝戰爭的那面傾倒。
.
中國的歷史人口學研究背後,也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定律做過深入探討,我的結論是仍與傳統農民為何渴望「太平盛世」來臨有關。「一將功成萬骨枯。」華人著名作家史式的作品一再證明每次的農民起義後的新王朝,都迫使中國流失全境2/3人口,這意味著每個皇帝開朝立業要面對的,是前朝晚年社會秩序崩壞情況下,人類用最殘酷方式彼此互相淘汰的過程。從人民角度看歷史,一個人在大戰之後回到家鄉,發現自己的家鄉已經被戰火摧殘到寥寥幾戶人家,也只能含淚重建家園。戰爭對於人類世界的和平慘烈是我們經不起試驗的,孫中山才會想要推反皇帝制度建立共和制度。諷刺的是,人類自從開始發展文明以後就沒有真正的和平,箇中理由我不便於台上再多作細說。因此,和平的追求更難能可貴。
.
站在這邊我要對大學栽培我們的人文教育做出回應。自古仁人志士無不以兼善天下為榮。周朝《易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然世界的叢林法則是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運行的,而人文世界則是告訴我們鏟奸除惡、濟弱扶貧、關懷社會乃至宣揚天下太平。也就是說,我們身為知識份子,必須擔負起改變世界的責任。歷史的教育,就是政治的教育。歷史學教會我的事情就是過去的每一天都可能會是今天。70年前二次大戰快要結束時,大眾們以為就能迎接和平自由的社會,但當時的大眾沒有想到世界各地在冷戰期間都多少面臨白色恐怖的政治情境。歷史的人文教育就是要我們去深思這樣時代的矛盾,才能在人民的心中建立起時代的危機意識,追求轉型正義的尊嚴才有意義。
.
什麼是歷史學?過去與未來,正如塵埃與光明,沒有塵埃的灰暗哪有辦法映襯出燦爛的明天呢?現在我們是相對非常安全的時代,可是我們為了自由和平仍要避免極權政治或威權統治被有心者們給壟斷,所以我們關心時事,所以我們選擇抗爭。容我在此強調人文教育的精神,就是要我們要用正面的心態去迎接人類文明的未來。英國文學家D.H Lawrence(大衛‧赫伯特‧勞倫茲)曾經說過:「我們的時代本質上是一個悲劇的時代,我們必須拒絕以悲劇的方式來面對它。」用這句話再去理解從村上春樹從阿道斯·雷歐那德·赫胥黎的小說《美麗新世界》(The Brave New World)的心得:「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雞蛋是多麼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自由,是要主動靠血汗爭取並且維持的。在座的知識份子們,鄭南榕身後26年,我們出社會後仍要監督必然之惡的體制不讓他自然而然越界戕害人民的民主秩序。
.
最後的最後,各位師長、同學、學長姐與學弟妹們,我必須承認--我是如此深愛著你們,讓我有些衝動期盼三十年後的今天我能仍站在台上以不同身分,跟後輩學生分享跟你們在一塊的記憶。當愛已成往事,死去的時間將會證明愛的存在。縱使是上帝也不能改變過去,而歷史學家卻可以--至少我們身為人懂得對感情負責,對情緒留戀。我發誓,即使百年之後我身形俱滅只剩荒魂墜落萬丈深淵,我對你們誠摯的愛也始終會是年輕的。
.
前開所論一切,謹獻給所有為追尋生命意義受苦的靈魂。謝謝各位。
~~~~~~~~~~~~~~~~~~~~~~~~~~~~~~~~~~~~~~~~~~~~~~~~~~~~~~~~~~~~~
btw摘要部分實為「秀峰體」,建議安裝後欣賞。
讀者若是台大歷史系學弟妹,日後將會另有壹篇談四年歷史學上的心得。
.
我認為歷史學四年的收穫,不是知識上的充實,也不是道德上的批判,而是意識到人類文明的追求,是要追求「世界和平」。大學的四年時光,對我們來說是愉快地晃眼而過,但跨度相當於西元1914年到1918年一次大戰最紛亂時代的漫長。一百年前的今天,歐洲正在發生慘烈戰爭。每當王世宗老師提到一次大戰,都希望我們嚴肅的仔細品嘗舊教材引用的一句史料:「一戰爆發時,歐洲各國街巷充滿著歡呼的群眾迎接開戰。」其實就人文的神學角度來看,人類是不應該傾向於好戰、嗜血的那一面,會使得人們喜悅於開戰,必然有其恐怖的原因在其中。無論如何,開戰之後的每天對於戰爭中的人都在懺悔著戰爭的開始,並且企盼著和平的那天來臨。這樣的轉變,對於歷史人來說是必須去思考原由的。
.
一般來說,除卻靠災難財才能生活的人,普世人們是不會希望會有戰爭。可是,19世紀末的氛圍讓當時的記者感慨:「如今歐洲戰雲密布,能阻止歐洲避免戰爭的只有上帝。」我們至今仍無法找到真正合理的解釋,解釋當時大街小巷的人民為何渴望戰爭。只能從這兩年翻譯大量國外戰爭中的人民留下的回憶錄再次感受那四年當中,每天都有6000人因為戰爭死去的慘痛氛圍--相較於一百年前的今天,我們有幸安然度過相對和平的四年思索自己與社會的生命意義,多作四年的精神貴族。相對於那些跟我們現在同年紀的青年,卻因為不明白當時的歷史原因被送上戰場的年輕人,我們更該在這個世代珍惜生命,更該去思索和平時代該走的路,讓它不至於朝戰爭的那面傾倒。
.
中國的歷史人口學研究背後,也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定律做過深入探討,我的結論是仍與傳統農民為何渴望「太平盛世」來臨有關。「一將功成萬骨枯。」華人著名作家史式的作品一再證明每次的農民起義後的新王朝,都迫使中國流失全境2/3人口,這意味著每個皇帝開朝立業要面對的,是前朝晚年社會秩序崩壞情況下,人類用最殘酷方式彼此互相淘汰的過程。從人民角度看歷史,一個人在大戰之後回到家鄉,發現自己的家鄉已經被戰火摧殘到寥寥幾戶人家,也只能含淚重建家園。戰爭對於人類世界的和平慘烈是我們經不起試驗的,孫中山才會想要推反皇帝制度建立共和制度。諷刺的是,人類自從開始發展文明以後就沒有真正的和平,箇中理由我不便於台上再多作細說。因此,和平的追求更難能可貴。
.
站在這邊我要對大學栽培我們的人文教育做出回應。自古仁人志士無不以兼善天下為榮。周朝《易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然世界的叢林法則是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運行的,而人文世界則是告訴我們鏟奸除惡、濟弱扶貧、關懷社會乃至宣揚天下太平。也就是說,我們身為知識份子,必須擔負起改變世界的責任。歷史的教育,就是政治的教育。歷史學教會我的事情就是過去的每一天都可能會是今天。70年前二次大戰快要結束時,大眾們以為就能迎接和平自由的社會,但當時的大眾沒有想到世界各地在冷戰期間都多少面臨白色恐怖的政治情境。歷史的人文教育就是要我們去深思這樣時代的矛盾,才能在人民的心中建立起時代的危機意識,追求轉型正義的尊嚴才有意義。
.
什麼是歷史學?過去與未來,正如塵埃與光明,沒有塵埃的灰暗哪有辦法映襯出燦爛的明天呢?現在我們是相對非常安全的時代,可是我們為了自由和平仍要避免極權政治或威權統治被有心者們給壟斷,所以我們關心時事,所以我們選擇抗爭。容我在此強調人文教育的精神,就是要我們要用正面的心態去迎接人類文明的未來。英國文學家D.H Lawrence(大衛‧赫伯特‧勞倫茲)曾經說過:「我們的時代本質上是一個悲劇的時代,我們必須拒絕以悲劇的方式來面對它。」用這句話再去理解從村上春樹從阿道斯·雷歐那德·赫胥黎的小說《美麗新世界》(The Brave New World)的心得:「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雞蛋是多麼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自由,是要主動靠血汗爭取並且維持的。在座的知識份子們,鄭南榕身後26年,我們出社會後仍要監督必然之惡的體制不讓他自然而然越界戕害人民的民主秩序。
.
最後的最後,各位師長、同學、學長姐與學弟妹們,我必須承認--我是如此深愛著你們,讓我有些衝動期盼三十年後的今天我能仍站在台上以不同身分,跟後輩學生分享跟你們在一塊的記憶。當愛已成往事,死去的時間將會證明愛的存在。縱使是上帝也不能改變過去,而歷史學家卻可以--至少我們身為人懂得對感情負責,對情緒留戀。我發誓,即使百年之後我身形俱滅只剩荒魂墜落萬丈深淵,我對你們誠摯的愛也始終會是年輕的。
.
前開所論一切,謹獻給所有為追尋生命意義受苦的靈魂。謝謝各位。
~~~~~~~~~~~~~~~~~~~~~~~~~~~~~~~~~~~~~~~~~~~~~~~~~~~~~~~~~~~~~
btw摘要部分實為「秀峰體」,建議安裝後欣賞。
讀者若是台大歷史系學弟妹,日後將會另有壹篇談四年歷史學上的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