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城南舊事》之〈惠安館〉、〈蘭姨娘〉讀後感想

《城南舊事》是我國中時代喜歡的十本書之一。那時候我對於這世界的了解並不深刻,卻對小學時代的種種頗有餘憶。就這樣《城南舊事》當中勾勒出林海音許多童年回憶,成為與我生活經驗偶有相似的共鳴之處。

除卻最後一章〈爸爸的花兒落了〉以外,〈惠安館〉與〈蘭姨娘〉這兩篇的故事性最具特別之處。〈惠安館〉一文寫的是一位與自己親生女兒失散的故事,〈蘭姨娘〉則是寫親友蘭姨娘與德先叔的故事。林海音的這兩篇故事裡面,〈惠安館〉就有明顯的失而復得劇碼,而〈蘭姨娘〉則是闡述家裡面因為有蘭姨娘的生活顯得緊張複雜。

〈惠安館〉的鋪陳,將鏡頭分別灑在小孩妞兒與少婦秀貞,故事的結構並不複雜,就是要讓讀者把目光放在兩人失散多年的真相,而且這段失而復得的感情是純善的童年英子促成的。秀貞失去孩子後,那種母親會有的傷痛。失去孩子的原由跟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有關,而家裡的人把孩子給送走,並不願讓旁人知道家裡的女兒未婚生子。她深信著孩子沒有死,也確定自己有生孩子。街坊沒幾人敢相信所謂的「瘋子」,英子的善良使她願意嘗試接納秀貞,而秀貞也看著該與自己孩子同年紀的英子,把她當自己的小還疼愛。英子因為後來意外發現跟自己的走越近的妞兒身上的胎記,又想到秀貞記得自己的孩子特徵;當英子發現妞兒被發現的地方跟秀貞所聽說自己孩子失散的地方後,認為兩人必定是失散多年的母女。母女的重逢,英子還偷偷拿走母親的事物給母女做新生活的盤纏。這是惠安館的主旨。

〈蘭姨娘〉之中對於德先叔與蘭姨娘與家庭成員的關係本無交代清楚,但可以想像應該都是父母的朋友。蘭姨娘因為比較會化妝,比較年輕,在英子的家中待著的那些日子之中,她的形貌與英子的母親成一個對比。英子的母親懷孕,而且離青春已經有些距離。英子的父親是個男人,起初他也能把妻子跟異性朋友之間的距離給拿捏好。但是,那種聰明只是為了好玩、有趣的曖昧而做,縱並不代表真的要出軌,也代表著每個男人背後仍有嚮往著年輕的心。年輕的心不必然等於色慾,而是一種與異性之間產生微妙感情的那種關係。很不巧的在現代這樣的生活中,我們發現那種關係不必然只能存在名分上已經穩定的交往的兩人,也可能是網狀的存在某個社群。可是,在〈蘭姨娘〉這篇之中,英子的母親是保守的,英子的父親故然也保守只是對這樣的感情忐忑些、糾結些。德先叔在這故事中扮演的是一個年輕有為的青年,卻也成為英子母親眼中能化解她夫妻的最重要方法,促成德先叔與蘭姨娘交往,暫時離開或者永成眷屬的走去。故事的最後,英子的父親雖然表面上淡然成全,但他知道一種曖昧關係也止於這裡,那種對青春的嚮往也將可能是一輩子再也碰不到。

誠如前開所言,除卻最後一章〈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喜歡〈蘭姨娘〉這篇勝於〈惠安館〉多些。〈蘭姨娘〉中的父親在旁人眼裡面可能會遭道德譴責,但是林海音的這篇故事裡面毫無真打算批判父親,林海音的童年求的是家庭內部氣氛的穩定。她也沒有真的希望蘭姨娘離開家裡,只是希望蘭姨娘能跟父親保持更遠的距離,那種旁人很清楚的朋友關係。可是,身為一個男人多少是知道每個人都喜歡年輕的那種感覺。接近蘭姨娘不僅是因為一種好玩跟新鮮,那背後是假設英子的父親再年輕個幾歲,可能就認真與蘭姨娘進一步談點戀愛。戀愛不需要保證書,保存期限未定。英子的父親不必然因此就違背婚姻,事實上那種根本還沒開始的戀情,就只是一種比想像跟浮誇的念頭,並不存在於現實中的感情。我曾設身想過若自己是英子的父親,真的會出軌嗎?恐怕真的不會,而那種看到蘭姨娘遠去的心情,大概是一種也許在平行世界可續前緣的惆悵感而已。

〈惠安館〉部分則是妞兒不被養父母心疼,另方面失散多年的母親對英子付出的那些善良跟思念,讓這篇文章的組織裡面自為一個溫馨的氣氛。王秀真情況令人同情,僅管站在村人的角度不過是個瘋子。英子,在我長大後才知道她是有勇氣的人。當大家都覺得秀真是瘋子時,英子願意釋出善意了解秀真,並且跟她生活。秀真的本性十分平常自然,站在門口時旁人把她想太複雜,其實她不過就是想念女兒想得太徹底,如癡如醉的想著,然後等待相逢那一日。英子的純真反映在她的邪惡,也就是不太有家產的觀念,認為秀真母女需要幫助,竟然就去偷拿母親的首飾給她們當盤纏。現在想來這故事的真實性,多少令我懷疑,畢竟英子太聰明、太善良,不像是一般孩子。

我相信《城南舊事》適合孩子與老年人閱讀,或者有人會主張適合每個同年不夠美好的任何人閱讀。故事中的英子她有獨特的想法,事實上我寧可相信故事裡面的英子並不是林海音真正發生過的童年。講更清楚點,我希望林海音這本《城南舊事》是一部針對自己過去記憶的懺悔想像。意思是林海音後悔當時並沒有讓秀真跟妞兒會面,也沒有意識到蘭姨娘與父親的糾葛。其實當我們換個角度去想英子解決人升的方式,從反面去看如果她不在關鍵時刻有那一套書中的想法,那麼英子的家庭與人生,到底是否有許多缺憾呢?我相信一本書要寫到這麼成功,它需要不少後悔。

至少我看完這本書回想我的童年,有許多事情原來當年處理的方式真的不夠好,不夠好。但是物與人都盡不俱在,只剩故事獨自留下空白頁重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