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會蒼老,熱忱會冷卻。面對人生的選擇都是煎熬,若不是煎熬則會惹來更多的後悔。最害怕的是在還有精神跟氣力的時候,錯過最重要的人,不論是親情、友情、愛情,只要失去把握都有消失的那一天。
〈芝加哥之死〉談的是吳漢魂求學完整後人生一片滄茫的故事。曾經他以為自己的求學是非常重要的、機會非常難得的考上芝加哥大學的高階學位。他的記憶永遠年輕,母親害怕再也見不到孩子卻又支持他求學,於是對他說:「希望還能見到你一次面。」孰料這成了母親對吳漢魂的遺言,永遠回不去的遠方就成了家鄉,每想一回就後悔一次。吳漢魂也放棄愛情上的交往對象秦穎芬,秦穎芬好癡好醉個幾年連續寫書信後,也等不下去而嫁人,吳漢魂也選擇把信件全燒去。芝加哥之死寫的這些感情,對於求學問道心情也很強烈的我,是極大的打擊。因為我捫心自問能不能捨棄自己喜歡的人、深愛的人或者在乎的朋友們遠去,我往往是不回應或者否定帶過。直到看完這篇後才明白世間一切天倫之樂能圓滿,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為這樣的不容易還沒經歷過卻流淚過。到底也是害怕的。
吳漢魂在芝加哥市區遊蕩凸顯出都市社會非常明顯的無情色彩。那種城市生活宣揚個人主義,對於身邊鄰居乃至於路人彼此漠視的生活方式,既自然又很無情。沒有人有義務替別人的生計負責,每個人都有自己不能向旁人多說的心事。吳漢魂的家庭沒有多餘經濟供給他念文學博士,他除了獎學金以外靠的主要就是零工。沒有社交活動變沒有朋友,但沒有零工就沒有生活。更何況他還希望文學博士畢業,在還沒畢業前面對房間的書櫃還可沾沾自喜專心念書攻讀博士學位,但故事發展在他畢業後找工作的履歷表上,這項學歷不太有效用。當他已經把書讀得不錯,再來回頭看書架上的那些書籍不免生恨。
吳漢魂的故事中,有度過他最美好的青春。那是在故事之前還沒考上芝加哥大學的一段,可以想像正因為有那麼美好的歲月,才襯托出在國外這麼多年枯燥的日子時光是空白的度過。〈芝加哥之死〉中,關於在芝加哥的那時光都是沒有什麼重要記憶的事情,有的就是勞累跟不會跳舞的尷尬,接著頭髮疏少。在求學之外的社會,對於吳漢魂來說是陌生的也是墮落的。他不太能想像五光十色的生活,進入酒吧去體會一般都市上班族一日最歡樂的地方,他完全不能接受。於是,他最後用自殺的方式解脫這一切束縛。
時間真的過得太快,我想起大二、大三曾喜歡一個人。為維持與她非常高度的感情與靈性,我還真的大半時間消磨在書字與系上普通朋友之間,與異性則是保持蠻遠距離。我以為那種靈修與探究一切真理的生活方式,就是這一輩子的人生,等她自遙遠的地方歸來,能有本來能期待的生活。可是,人生之中有許多可預期的變數其實都是無奈的不可抗力。細節不在這贅述,後來我的心思是混亂的、沒有秩序的漂移。我不願繼續總只埋在書本,那可能會使我重蹈覆轍,卻又矛盾擁有過人天賦的能耐,可以取得更高學位創造出新人文價值的我不該被埋沒。於是,我只能不斷懷疑緣份說,懷疑其實也不過是種渴望。我不否認。
〈永遠的尹雪艷〉寫的人物就是跟吳漢魂不同,是一個交際名媛尹雪艷。尹雪艷有著自己過人巧智跟包容,因此而有特殊魅力。她並不陷於旁人的流言蜚語,對於自己的行為有精準的判斷能力,使認識她的人不會覺得她是冷血無情之輩,甚或覺得她把人的情感表現得很中懇。
有人傳說尹雪艷身邊的男人不會有好下場,但是真正把她取走的人後來陷入債務危機,她也沒有落井下石,只有拿走原本真正屬於自己的財產。當有些男人被她的魅力搞得神魂顛倒,脾氣不穩而招來殺機,雖與她並無直接關係,別人把帳算她頭上,她也有那骨氣當做沒有看到。
尹雪艷在故事的脈絡中不僅是主角,也反映出從上海到台灣的人群變遷。而尹雪艷經營的事業跟個性好像是永遠不會變的招牌。這篇故事除了人群的經驗外,我想更多可以討論的應該是文學上怎麼鋪陳事情以及描寫人的生命無常,但心態卻可以依然不變的那種感覺。
總的來說,我喜歡〈芝加哥之死〉這篇是多些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